苹果脱袋前后常见四大问题剖析!
红富士苹果套袋是目前提高果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办法。在我国苹果主产区,这项技术已实施多年,但摘袋后果实往往表光暗淡不亮丽,裂纹(口)多、果面皲皮粗糙、红点、黑点、黑疤等出现,导致外观质量差、果品等级低,直接影响了果品销售,减少了果农的经济收入。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就其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旨在为果业生产提供借鉴。
一、为何苹果果面产生果锈?

1、低温影响。
2、受高温干旱或先旱后雨的影响,水分供应不足,易产生果锈。
3、降雨量大,导致果园内及纸袋内湿度过大,雨水夹带的灰尘积聚在梗洼处,这是产生果锈的主要原因。
4、幼果期是感染果锈的主要时期,如喷药的压力过大或近距离直接冲击果面会伤害果面,加剧果锈的产生。
5、药剂选择和使用不当,如药剂质量问题,配比不适,浓度过大或局部喷药过量,都会伤害果面,形成果锈。坐果后到套袋前这段时间不宜施用乳油、劣质粉剂、铜制剂等刺激性较大的药剂。
6、因病虫害危害,如春季白粉病造成果面不干净,蚜虫分泌物落到果面上形成果锈。
7、纸袋的质量差与套袋的技术不过关,防水性差,雨水或药水进入袋内,袋内湿度大,产生果锈。
二、为何苹果摘袋后出现红点、
黑点及黑疤、皲皮等症状?




近两年,苹果红点病、黑点病发生呈上升趋势,尤以套袋果为重,如果不加以采取适当措施解决,势必影响果品品质,降低收入。
1、苹果红点现主要是因斑点落叶病菌侵染果面造成的,黑点病是由粉红聚端孢霉引起的。造成红、黑点病斑,大多是由斑点落叶病菌和粉红聚端孢霉菌复合侵染而成,套袋苹果在纸袋内生长表皮细嫩,薄而且蜡质少,容易受各种病菌的侵染。
病菌侵染后,侵染的部位迅速老化,此时正值果实上色期老化部位首先上色,表现为一个很小的红点,如果侵染点是果实气孔,则中间表现浅色外面为小红点。
另外,在苹果幼果期用药不当,也可能造成幼果伤害,在果实摘袋后表现为小黑点。
2、依据苹果对钙元素的吸收规律,果实在采摘前40天(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为钙元素吸收的第二次高峰期,大多数果农在这段时间忽视了对果园的补钙措施,导致钙元素降低,另外近几年,在全国各苹果产区受气候的影响,苹果在接近成熟期雨量增加,阴雨连绵情况时常发生,导致光照时间较少,钙元素受到了抑制,不能被吸收传导,苹果脱袋后短短几天便引发黑点、黑疤、苦痘病和痘斑病的症状。
3、袋口封扎不严,药水漏入袋内为赶时间迅速完成套袋,不少果农在套袋过程中不能将袋口封扎严实或不能将袋底通风口打开。这样,在套袋后喷药时很容易将药水漏入袋内,长时间积聚在梗洼、萼洼处排放不掉。再加上后期袋内的高温高湿环境,加重了对梗洼萼洼及周围果面的伤害,造成其裂纹(口)、皲皮。
三、为何苹果果面泛绿不上色?
1、气温偏高,降雨稀少
果实脱袋期每天的气温大多在17℃~26℃,夜间温度高于15℃,日较差小于10℃,果实的呼吸强度大,糖分积累少,不利于果实着色。8月下旬至10月下旬持续2个月无大的降雨过程,果园严重干旱,果树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进而影响到花青素的合成,导致果面返绿。
2、果园郁闭,光照恶化
光照充足,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多,有利于着色。同时,光也可直接刺激诱导花青素的形成。据试验,着色系富士当冠内的光照强度相当于自然光照的60%以上时,果实着色良好,当冠内的相对光强低于60%时,果实着色即受到抑制。目前,许多苹果园种植密度小,留枝量过大,通风透光条件恶化,果实着色不良。
3、氮肥使用过多,有机肥施入不足
氮素有助于叶绿素的形成,过多的氮素会造成果皮绿色消退的迟。氮可与果实内可利用的糖合成有机氮,减少碳水化合物的积累,糖含量下降,不利于着色。氮素过多,促使枝叶旺长,叶幕厚,遮阴重,也不利于着色。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果园,果实着色早,着色面广,红色鲜艳,果实蜡质层厚,光洁度高。而有机肥施人不足的果园,着色迟,光洁度差,很易退色。
4、脱袋时间过早
有的果农为了抢市场,红富士于9月中旬更有甚者于9月上旬便脱袋,果实成熟度差,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低。而红富士苹果果皮花青苷含量和着色程度与果肉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当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达到7.7%和10.2%时,果实才开始上色。脱袋过早,花青苷的积累增加缓慢,当叶绿素的积累增加较快时,即表现返绿现象。
5、纸袋质量差
使用劣质纸袋,有的纸袋遮光性差,在袋内退绿效果差,脱袋后很容易返绿。
四、为何苹果果面发黄不上色
1、硼肥使用过量
硼砂使用过量或含硼过高的叶面肥喷的过多,都会引起果实发黄不上色,硼春天施用,每棵树不能超过150克,应用100克左右为宜,超量施用,将会引起苹果发黄不上色,而且一发黄就持续3年。
2、环剥过重引起果实发黄不上色
环剥过重,地下根系吸收的营养不能上升,树上叶片吸收的营养不能回流,这样就容易导致苹果树势下降,果实由于营养贫乏,出现发黄现象。
3、持续高温影响果实上色
“立秋”以后,连续高温,袋内温度可达到50多度,影响了促进着色物质花靑苷的形成,由此出现果实发黄不上色现象。
4、摘袋时间过晚,也会引起果实发黄不上色
中熟品种,如嘎啦、珊夏等,如果与红富士苹果同时摘袋,会出现不上色现象。嘎啦苹果,在8月上旬摘袋合适,若晚摘6~7天,果实发黄不上色。红富士苹果,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摘袋较合适,超过10天以上延迟到10月中旬摘袋,果实会出现发黄不上色现象。遇霜,也出现不上色现象。
5、果实采收期,白天、晚上温差小以及气候干燥也会引起果实发黄不上色
昼夜温差小,不利果实上色。今年摘袋后天气干旱,许多果园没有及时浇水,结果导致苹果不上色。
6、烂根也会引起果实发黄不上色
近几年由于大量施用无机化肥,导致土壤酸化严重,根系发生中毒,营养难以吸收,同时,由于化肥施用技术不过关,出现烧根等肥害,这两种现象都会引起果实发黄不上色。
7、钾肥施用过量也会引起果实发黄不上色
苹果着色度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提高后降低趋势;过量施用钾肥促进了果实钾的积累,抑制了镁的吸收,导致果皮中花青苷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使果皮呈黄色着色不良。
8、摘袋后大水漫灌也会加重果实发黄不上色
我们提倡摘袋前浇水,不提倡摘袋后浇大水,如果过度干旱,可浇小水
五、解决措施
1、果实在成熟期,受阴雨连绵,光照时间短的气候影响,对果实的着色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切实的解决着色及以上问题,笔者经过实验论证给出方案:
摘袋后3~5 天喷药,由于红富士苹果摘袋后到采收期间还有20天左右的时间,不少年份此时仍是温度高、湿度大,可再一次诱发病虫的繁殖侵染。同时,这一阶段又是果实膨大、需钙量大的一个速生期,所以要在果实摘袋后 3~5 天,在其已逐渐适应了由袋内到袋外的环境变化,果皮逐渐老化后喷1次药肥。(方案:海肽1000倍液+海中微1000倍液+水剂多抗霉素600-800倍液)这样,可进一步预防病虫侵染和农药对幼嫩果皮的伤害,同时,促进果实着色,增加果实表光度,提高糖分的积累。

2、科学施用肥水是提高果品质量的基础

在做好红富士苹果套袋、摘袋前后合理用药的同时,在这一阶段,科学地施用肥水更是提高果品外观质量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套袋前、摘袋前全园各浇水一次,保持园内湿度,为果实生长创造适宜环境。前者浇水,既可促进幼果生长,避免后期果面发生裂纹(口)的潜在危险,又能防止或减少日灼果发生;后者浇水可促进果实均衡膨大、增糖着色,避免或减少发生裂纹(口)、皲皮。
二是摘袋前(8月下旬左右)要适量施用氮肥,不要过量过多地追(冲)施高氮型肥料以高钾型肥料为主,以免影响果实着色和因果实生长过快造成的裂纹(口)、皲皮。三是在秋施基肥要增加微生物菌肥的施用量,同时混加中微量元素肥。